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Reviews

沙漏裡的綠洲-2022.05.29 文/陳曉朋

沙漏裡的綠洲:洪誼庭個展 文/陳曉朋 年輕藝術家洪誼庭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個展展場由三個小空間所組成,每個空間各展示一件(組)作品,分別裝置於天花板上、地面上,以及牆面上。觀者在三個空間之間穿梭旅行,閱讀作品時的身體和視點動態,仰視、俯視、平視,身體與心理的感受成為一個整體。 天上 裝置在天花板的《沙、漏》由「石頭」和「漁網」組成。以報紙紙漿製作而成的石頭,惟妙惟肖,看起來宛若真的鵝卵石。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這些紙石頭既輕且重,是每天訊息的負重。由日曆紙做成的漁網捕捉不了時間(一種時間的破口),卻網住了心裡的重量。 地上 擺放在地上,以石頭紙為紙材,透過數位印刷製作而成的《C》是一本厚厚的精裝書、一本沙漠中的海之書。它在肉身(材料)和時間的狀態上和《沙、漏》一作彼此呼應,以打開雙臂的姿態迎接你,一頁一頁掀起一波一波的藍色海浪,沖刷心裡(理)面。願意敞開心門的話,你就是牽引潮汐的日月引力。 牆上 安裝於牆上的兩本《尋日字典》,以橡皮擦沾印黑色油墨塗蓋整本書,只留下大小、長寬、高度,比例不一的眾多「日」字,它們來自每個有著「日」字部首的文字,是(窗)口,是日(太陽),也是目(眼睛)。太陽不總是熱情四射的光芒,它也可能是黑暗中的點點星叢,是望著你的眼睛,是混沌心裡的出口,是心靈的一扇窗。 版畫 這個展覽乍看之下是個雕塑裝置展,但在思考概念上,它其實是個版畫展,洪誼庭以承載各種時間訊息的「印刷品」為創作媒體,透過版印方法和概念來處 119 理她對時間的觀察與感受,當中包含理解、思考與想像。如果時間的概念如同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所說的是一種相對論,它或許是把刀,但也可能是良藥。而版畫可能是一種物理性的印刷結果,也可能是一種點石成金、 意義轉換的藝術還魂術,或許洪誼庭真正想要碰觸的,是一種可以透過視覺和觸覺感知的心理時間。 文章來源: 陳曉朋,《PRINTHOLOGY》部落格   發表日期:2022 年 05 月 29 日

沙漏裡的綠洲-2022.05.06 文/林季鋼

沙漏裡的綠洲:洪誼庭個展 文/林季鋼 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駐村時,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有英國的聲音藝術家、日本的建築師、裝置藝術家、美國的策展人……除了我以外,同一期間,還有一位來自臺灣的藝術家:洪誼庭。以版畫、印刷為創作媒材的洪誼庭,離開高雄之後來到臺北就讀研究所,同樣有著從師範體制到藝術學院的學習經驗,我們二人很快能聊起來。洪誼庭待人毫無防備,接物充滿好奇,大而化之的性格,不拘小節,卻總在作品看見反轉,創作者對於世界的凹凸漏孔,該如何刻畫複製,竟是如此仔仔細細,謹慎小心。出村以後,曾在幾年前受邀回訪,與演員們共同創作《1001》,在山上、城中聚落兩處,將神話一輪一輪傳說下去;如今返鄉的洪誼庭滿載寶藏,從巖窟挖 掘出一座《沙漏裡的綠洲》,不斷顛倒的朝夕往復沖刷,一轍一轍來回輾轉,日 子是重蹈口沫的乾涸,奈何生活在邊境不過忘川。 文章來源: 林季鋼,粉絲專頁  發表日期:2022 年 05 月 06 日 

沙漏裡的綠洲-2022.04.25 文/簡子傑

Image
沙漏裡的綠洲:洪誼庭個展 文/簡子傑 到底詩性是什麼不是很容易說得清楚,但我覺得洪誼庭的「沙漏裡的綠洲」 屬於那種「指鹿為馬」的詩性吧。展出的三件主要作品有一種藉由印刷物或時間而展現出的互文關係。但這裡的互文又不只是表意層次上的指涉關係而已,而是像「起源於年曆,終止於石頭」或「從石頭變成一本藍色漸層的書」那樣的關係,總之,在這個展覽中,「時間」從量測過往今來的同質性條件轉換為可見可觸的另一種東西,它們或是慵懶地懸掛於天花板,微微地自地毯上突起,或是黃昏時就著斜打進窗戶的側光、我們拾起眼鏡端詳起那些平整地裱貼牆上但上頭所有的 字都被塗抹因而「只剩下『日』」的國語辭典時,那一個又一個「日」,確實如上容說的「彷彿星點」,這是一個小而雋永的展覽。 文章/照片來源: 簡子傑,個人臉書  發表日期:2022 年 04 月 25 日 

沙漏裡的綠洲-2022.04.24 文/黃上容

Image
沙漏裡的綠洲:洪誼庭個展 文/黃上容 紙石頭和石頭紙—《Hourglass》&《C》 《Hourglass》 這件作品從一開始到目前的呈現,也大概執行了三年多,還記得在敲打紙石頭的過程中,誼庭總說彷彿沒有時間,沒有早中晚的概念,就像是跳接一樣,一天就濃縮在一顆顆的石頭中。 誼庭選用了不同形狀的鵝卵石,利用乘載著每日資訊的報紙,大量翻製成紙石頭。鵝卵石是純天然的石材,從地殼中擠壓出來、斷裂破碎後,再經歷過山洪流水搬運過程,從稜角中變成了圓潤的模樣。而報紙為了大量傳播、快速製作,選用重量較輕、價值較低的紙張印刷出版,是另一種歷史的載體。年曆是計算時間的出版物,紀錄地球週期、月相和四季節氣。 石頭乘載時間歷史,報紙紀錄歷史記憶,年曆量化陰陽變化;輕量的紙石頭放置在由年曆割成的網中,隨時間流逝,網子的垂墜也越來越波瀾。 《C》則用了石頭製成的紙,反轉了紙張既定該有的特性,不易破又防水,把印刷色 Cyan 以漸層的方式印製,裝幀成冊。從第一展間進入到第二展間時,會產生一種「歸零」的狀態,就像翻騰的鵝卵石靠了岸,軟爛愜意地看著天。 日子如星—《尋日字典》 另一個展間,不同時段會有不同感受,觀看的最佳時分是 18:00-18:30,日落銜接到路燈亮起的過渡時刻。窗外的光影流動與字典裡的「日」互相對話,微光投射在被黑墨蓋印的字典上,刻意留下的「日」彷彿星點,幽微的發著光。 文章/照片來源: 黃上容,個人臉書 發表日期:2022 年 04 月 24 日

安靜世代-2019.11.02 文/桃園市立美術館

安靜世代 洪誼庭的主要創作媒材為絹印與複合版畫,擅於結合印刷品、攝影、裝置、詩意文字融入作品內。取材多為個人與現實的生活經驗、以符號系統處理帶有荒謬故事性的圖像語言,以及探討信仰的存在性。近期創作主題延伸至時間的消逝與重複,再次詮釋版畫與印刷的互為主體性。 本件作品以展示旗面的典禮儀式感,向「日出」致敬,帶有升旗典禮的場景呈現。畫面中的二位女子穿著類運動服的裝扮,髮尾齊耳,一手拉旗,一手以二指敬禮,以二指敬禮者多為年紀較小的小學生,旗面從國旗轉換為日出。藉此詢問觀者,當我們參與升旗典禮時,致敬的對象是那面旗幟抑或是嶄新的一天?題名「安靜世代」暗示著稚齡兒童尚未能為自己發聲,升旗典禮之於幼童的意義又在何處?作者以隱喻的手法解構習以為常的日常,以畫面詮釋秩序感,又對體制拋出提問。 文章來源: 桃園市立美術館 發表日期: 2019 年